主旨

冬令進補-寒熱虛實要清楚

公佈時間
2001/11/17
作者
台北縣中藥商業同業公會 常務理事 陳清標整理
文章內容

每年的立冬為國曆十一月七日,是冬令進補即將開始,有很多消費者因為一夜進補,反而「食肥走瘦」,弄成痼疾。因此在進補以前,我們必須了解進補的用途與目的,不能一味盲目食補,造成「抓龜走鱉」之弊。

所謂食補,無非把適合自己疾病的中藥材,與動物的鮮肉、內藏,加以烹、燉、蒸、煮,使其達到色、香、味俱美。最重要的是產生藥效,達到改善體質,身體強壯的目的。

由於一般消費者並不很了解本身的體質,認為只要是參、茸、歸、耆,加入羊肉、雞肉,必能逍遙自得,騰雲駕霧,其實卻往往弄的適得其反,啼笑皆非。殊不知進補者,有所謂溫補、平補、燥補與涼補呢?

這裡本會整理一些適合一般體質的國藥方劑提供參考,懇請高明指正:

一、那些症狀屬於「陽虛」「氣虛」呢?四肢怕冷,食慾不振,精神疲乏,倦怠欲寐,容易感冒,腦力減退,全身酸軟,消化不良,頭暈目眩,這些症狀稱之陽虛、氣虛。

「陽虛」「氣虛」的人可用「四君子湯」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,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熟地),聖愈湯(四物湯加人參、黃耆),八珍湯(四君子湯合四物湯),十全大補湯(八珍湯加黃耆、肉桂),燉純土雞或野河鰻、羊肉。所放之水以搓洗第二遍的米湯為佳。四君子湯補氣,四物湯補血,聖愈湯治血虧氣弱,八珍湯為血氣雙補之劑,能增進食慾,旺盛血行,恢復精力,再加入黃耆、肉桂,興奮心藏,促進新陳代謝,足可改善虛寒羸弱的體質。

另有一方「補中益氣湯」(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、黃耆、甘草、全當歸、生薑、大棗),對心藏衰弱、腦貧血、肌肉弛緩、胃下垂、中氣不足、清陽下陷的人頗具功效,所燉食品以鮮羊肉或五島鮑魚為佳。

二、那些症狀屬於「陰虛」「火旺」呢?手心出汗發熱,長期失眠,多夢,煩躁不安,善怒,盜汗,頭暈重,小便餘澀,上重下輕,兩腿疲乏,耳鳴,口乾舌苦,這些症狀皆稱為陰虛、火旺。

「陰虛」「火旺」者可用麥文冬、准山、茯苓、紅參鬚、川芎、當歸尾、北耆、甘杞、洋參、生地、蓮子等藥,清燉鱉肉。此方味道清鮮,功能清虛熱,滋陰血,療效可期。

三、肺癆日久,乾咳,消瘦而面泛潮紅者,以燕窩、晉黃耆、百合、銀耳、蓮子、朱貝母、藕節、麥文冬、紫河車粉末,清燉冰糖服食,可日起沉  ,而至痊癒。

四、小孩乾瘦不食,面色青黃,可用「四神湯」(白茯苓、白蓮子、芡實、准山,另加薏苡仁),同煮爛的豬肚一起放入慢鍋中燉兩小時,食其湯。其味甘美,開胃健脾,且有美顏去斑之效。

五、小姐、女士喜歡顏面光澤、細膩、容光煥發者,可用天門冬、麥門冬、晉黃耆、金銀花、金釵石斛、牡丹皮、薏苡仁清燉蛇肉。服之日久,顏面粗糙、色素沉澱可逐漸消失,不敢食蛇肉者也可用上述藥材泡米酒一月,酒味清新一如甘露,於每晚就寢前服用十五cc即可。

六、長期胃腸病纏身,不能受補者,以泥鰍、鱔魚或野河鰻,清燉粉光蔘、茯苓、白朮、當歸、黃耆、甘杞、生薑。必須燉至泥鰍含之於口即碎程度。此方對胃出血開刀養胃氣,及促進胃壁肉芽再生的功能。

七、糖尿病患者,以天花粉、准山、北耆、粟米、生地煎腰尺(豬胰臟),有助病情減輕;另外以黃花黃連召花頭燉鮮羊肉,治療血糖過高症,可收立竿見影之效。

八、一般女士子宮附屬器官機能不全,四肢冰冷,白帶如水,形寒怕冷,久不成孕者,以千金方中之「當歸生薑羊肉湯」加減方最宜)全當歸、人參、黃耆、清華桂、鹿茸、白果、生薑、羊肉)。

九、少男少女發育期間,除了適當的游泳運動外,為家長者不妨以:吧戟天、當歸、黃耆、川芎、芍藥、熟地、吧參、茜草根、刺莧、益母草、龍船花根,燉未交配過的土雞,一月二、三次,於就寢前食用。此劑可剌激生長激素,增長身高,達到發育的標準。

十、曾經內傷多年,造成筋骨酸痛,四肢不伸,呼吸不暢者,可用田三七、牛膝、黃耆、當歸尾、牛骨、獨活、續斷、生地、生薑、海桐皮、五加皮、狗脊、骨碎補、萬點金,以半酒水(一碗水一碗米酒)燉野河鰻。此方開胸利膈,逐瘀去積,壯筋骨,祛風濕,活血通脈。

十一、時常動不動就流鼻血,切忌燥補,應以涼血降氣之品:麥文冬、人參鬚、生芍藥、空心菜根清燉「鯰魚」(俗稱土虱)。

十二、老年人下焦虛寒,陽事乏力,攝護腺肥大,夜間瀕尿者,以狗腎(狗睪丸)燉蛤蚧尾、鹿茸、甘杞、茯苓、白朮、冬蟲夏草、人參、晉耆、北杜仲。其味甘美,吾友為攝護腺肥大症糾纏多年,服用五帖,小便清暢,一夜睡至天明,神清氣爽。「會心微笑」之餘,認為並能增強內分泌功能。

在這個營養過勝的時代,本會並不贊成盲目亂補、濫補。惟中醫藥學上的食醫療法,其目的在改善病者體質,增強自身抗體,達到「上工治未病」的禦疾目的。同時中醫藥的理論,分門別類,注重各人寒、熱、虛、實,以及藥材五味配合五藏的陰陽調和。因此進補藥品,因人而異,必須對症府合體質用藥,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」。

然食餌療法,在古代集營養學、治療學、烹飪學之大成,營養豐富,價值極高。可惜「食醫」技術逐漸沒落,竟淪為大吃大喝,療養補益不足,反造成「肥甘之所積」,失去食醫本質及治療的意義。

本會在此呼籲消費者,如要進補一定要請教中醫藥專業人士,中藥材一定要到具有衛生署核可之合法中藥商購買,才能買得安心、吃得安心,達到去疾養生保健之效果。

[回保健天地主頁]